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以其作为指导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至2035年,并展望本世纪中叶发展远景。《纲要》一经出炉,便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应该怎么牵?雄安新区将凭借什么成为“全国样板”?这些疑问都会在《纲要》中找到答案。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以“四区”为发展定位,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发展目标分为2035年和2050年两个阶段目标:
本次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1770平方公里。
① 国土空间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新区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 ,建设用地总规模约530平方公里。
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占新区总面积18%左右,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占10%。
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和人口规模。划定起步区、外围组团、特色小城镇开发边界,实行战略留白,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新区规划建设区按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
②城乡空间布局——“一主、五辅、多节点”
“一主”即起步区,选择容城、安新两县交界区域作为起步区,是新区的主城区,按组团式布局,先行启动建设。
“五辅组团”即雄县、容城、安新县城及寨里、昝岗五个外围组团,与起步区之间建设生态隔离带。
“多节点”即若干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实行分类特色发展,划定特色小城镇开发边界,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
③起步区空间布局——“北城、中苑、南淀”
“北城”即充分利用地势较高的北部区域,集中布局五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城市组团,组团之间由绿廊、水系和湿地隔离。
“中苑”即利用地势低洼的中部区域,营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
“南淀”即南部临淀区域,通过对安新县城和淀边村镇改造提升和减量发展,严控临淀建设,利用白洋淀生态资源和燕南长城遗址文化资源,塑造传承文化特色、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滨水岸线。
起步区城市设计。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结构设计,形成“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
规划设计城市轴线。规划设计南北中轴线,展示历史文化生态特色,东西轴线利用交通廊道串联城市组团,集聚创新要素、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等,展示科技创新特色。横纵轴线贯穿城市,体现出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特色城貌。
塑造城市天际线。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高层建筑需在特定范围内规划建设,功能主要为中央商务、金融、企业总部等;强调建筑顶部设计,美化建筑第五立面。
恢复淀泊水面。实施退耕还淀,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远景规划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
生态安全格局——“一淀、三带、九片、多廊”。
“一淀”即开展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华北之肾”功能。
“三带”即建设环淀绿化带、环起步区绿化带、环新区绿化带,优化城淀之间、组团之间和新区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生态空间结构。
“九片”即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九片大型森林斑块,增强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多廊”即沿新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多条绿色生态廊道,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
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状的11%提高到40%。
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四纵两横”铁路网。“四纵”为京广高铁、京港台高铁京雄-雄商段、京雄-石雄城际、新区至北京新机场快线,“两横”为津保铁路、津雄城际-京昆高铁忻雄段,高效联系雄安新区和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
“两主两辅”综合交通枢纽。“两主”为雄安高铁站、城际站,“两辅”为白洋淀站、白沟站。其中城际站枢纽布局在启动区,站城一体,实现与京津冀核心城市直连直通。
“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四纵”为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京雄高速(含新机场北线高速支线)、新机场至德州高速,“三横”为荣乌高速新线、津雄高速、津石高速,四通八达,与周边机场高速联系。
新区的便捷交通体系。考虑人流、车流、物流三个维度。快速公交专用通道兼顾公共交通和物流配送;科学规划路网密度,起步区路网密度达到10-15公里/平方公里;构建以区域、城市及社区绿道三级网络的绿道网络,并设置市民健身娱乐功能;构建以分拨中心、社区配送中心组成的两级城乡公共物流配送设施体系。
绿色智能交通系统。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以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新区布局“干线+普线”两级城乡公交网络,起步区布局“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城区公交网络;在新区交通体系中融入智能、共享要素。
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分别对应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针对不同出行距离设置适宜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教育(除引进高质量教育设施外,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医疗(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公共文化、健身、基本服务(考虑到多个年龄群体)多个方面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重点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医疗健康机构、金融机构、高端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为主,并营造适宜的承接环境,吸引北京人口转移和吸引机构及企业入驻。
产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现代化改造提升,推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依托城市空间格局,完善产业格局,形成起步区、外围组团和特色小城镇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三个层级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起步区主要承接政治、金融、教育、科研、医疗及尖端产业。
五个外围组团按功能定位承接高端高新产业以及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周边特色小镇分为北部与南部两部分,其中北部小镇主要以高端服务、网络智能、军民融合等产业为主,南部小镇主要以现代农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主。
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海绵城市,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规划城市建设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构建绿色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并完善城市内各类型基础设施,在供电系统中积极引入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电力供应的重要来源;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可以做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达到45%以上。坚持绿色城市与现实城市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完善规划体系,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创新体制机制,从行政体制、财税金融制度、人才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对外开放政策等多个角度改革实施,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构建雄安新区。
李穆琦 城市空间北京研究中心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