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京津冀地域和文化概况
图2:京津冀地域和文化概况
从自然格局来看,京津冀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两面环山、一面临海,本身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从风水学上看,太行山和燕山都是由昆仑祖山发出北干龙脉的支龙,由支龙所结成的“龙穴之地”历来都是风水宝地,所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本身就自带了主角光环。
从历史文化上看,京津冀一直是农耕、游牧两大文明碰撞交融的区域,燕、赵文化在此不断发展强化。到明清在北京建都开始,京津冀开始稳定成为中央王朝京畿重地。
3都市圈范围规定
图3: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下首都圈范围的确定
综合考虑经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发展历程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方案,确定首都圈的研究范围——以京津冀中部核心职能区为主,包括北京、天津、廊坊、唐山、保定、沧州六个市、8.1万km2的地域范围。
1北京问题
图4:北京的问题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各类职能的融合、衍生和交叉导致城市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北京实际上成为了不提经济中心建设的经济中心,功能的过度集聚让北京不堪重负。
2区域问题
3管控政策
要解决北京以及周边地区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既要靠跨行政范围的区域协调,也需要政府有意识的控制和引导。目前,对当前区域格局影响比较大的政策管控措施管控政策有:
A. 针对北京摊大饼和区域城镇体系不协调的问题,以北京中心城区为核心建立四个人口和用地的管控圈层。
第一是减控圈,既要控制又要减量,主要包括北京城六区的范围,人口的规模需要控制在1085万以内,人口密度从1.4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1.2万人/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从910km²减少到860,建筑规模动态零增长。
第二个圈层是适度控制区,包括平原五个新城、通州以及门头沟城区,这个区域里面在适度控制开发强度的同时要积极承接第一个圈层里面所疏解出来的人口和功能。当然最受关注的肯定是北京的副中心通州,作为北京新两翼的一翼,通州新城的建设对于北京城市功能的疏解也被认为是对曾经“梁陈方案”的回归。在公布的通州的详规中提到通州的核心职能是行政办公、商务服务和文化旅游,所以通州以后应该会大量地承接市级的行政办公和企事业单位,另外还有部分商业商务和文化旅游企业。
第三个圈层除了怀柔密云外,主要覆盖了廊坊城区、三河、大厂、香河、永清、固安、涿州等离北京50km以内的环京交界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特征是本地的资源和产业技术条件差,但是因为跟北京紧密的地理空间联系,所以近些年人口和用地的扩张非常快,为了防止贴边发展的情况,这些城市人口规模上限和用地增量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北三县,在北京总规里面明确提出要和通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最外层京畿圈是适度增长区域,也是整个京津冀地区主要的增长区域,包括天津城区、雄安新区以及武清、霸州、文安等城市。雄安新区的提出应该是京津冀构建完善协调的城镇体系中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从职能上来说它和通州副中心不一样,可能更多的有一些首都副中心的职能。规模上来说,近期大概是100平方公里和100万人的规模,远期到200平方公里以及300万人左右。这个圈层里面也有霸州、任丘、涿州这些城市,在规划上都是中等城市的规模,也有很大的人口承载潜力。
图5:首都圈四个管控圈层
B. 交通廊道从中心放射逐步转向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
首先第一个圈层是首都机场到北京新机场的城际铁路,先后经过通州、亦庄并最终连接到京石城际,向外第二条从平谷、三河、大厂、香河到新机场最后连到涿州,构成北京大外环;再向外,宝坻到滨海新区城际铁路连通后与保定到天津的廊道再形成一个圈层。纵向上看,除了京唐城际,京石城际、京霸城际都可能会改到过雄安、还有单独的京雄城际、京雄高速以及雄安到新机场的快线。这些廊道都很好的满足雄安新区和周边区域的联系,整个区域的交通格局也将从中心放射逐步转向多层次、网络化。
图6:首都圈交通结构示意图
C. 从城市单独的生态建设变为区域的生态协作。
以区域的山水格局为基底,利用河湖水系和生态绿地,来遏制城镇组团连片蔓延发展。
图7:构建“一屏三环五水九楔”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参考资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常态下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D. 京津冀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管控严格,且区域针对性较强
图8:京津冀限购限售力度统计
1东京案例参考
图9:东京1950年和2010年对比
东京的人口也经历多次的扩张,尤其是在1000-3000万人的跃升期也出现很多大城市病。在这一时期,东京在人口、用地和产业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府强管控策略,并提出首都功能疏解和多中心发展的区域空间战略,带动周边多个新城的发展。而后区域空间结构逐渐合理化,区域政策也从政府强管控转向市场调节为主,东京的人口和经济得到持续的增长。
图10:北京对应东京都市圈的跃升期初期阶段
目前北京的人口和管控状态基本对应东京跃升期初期阶段(人口快速增长、大城市病突出、强政策管控)。所以,对北京都市圈进行趋势判断和模型模拟的时候也是综合考虑首都圈的历史、现状、政策以及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律这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11:首都圈发展趋势模拟(现状、近期、远期)
趋势一:近期强管下周边区域持续发展,远期区域多点增长
现状:京津双核突出,外围城镇发展规模较小、相对分散,并未形成良好的网络体系;
近期:持续受到圈层强管控政策的影响,北京中心区的发展被严格控制,外围圈层的地区呈现星群型或节点型发展。
远期:市场调整机制逐渐成为主导,不同的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多个发展组团,形成多点增长格局。
趋势二:从单核圈层转向多中心网络化、廊道和节点城市凸显
图12: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现状和未来
我们在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加上廊道和圈层,把首都圈的现状空间结构稍微进行调整和优化可以看到,目前主要是一个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圈层分布格局,带动着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未来雄安新区的发展、区域交通网络的完善,整体结构转向多中心网络化,必然会带动重要的廊道节点城市发展(廊坊、涿州、宝坻等),并激发出区域中新的空间潜力(新机场、霸州、文安、任丘等),围绕雄安新区也可能会再形成一个发展圈层。扩大到整个京津冀区域也能得到相似的结论。
图13:京津冀结构的现状和未来
资料来源:基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常态下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修改
把首都圈的圈层网络结构想象成宇宙中的星系组织,未来的北京、天津、雄安就像是三个相互叠套影响的恒星,为周围环绕的大中小城市提供一个有序生长的引力场空间,并且构建不同主体间多要素流动的动态廊道,最终实现区域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华夏幸福智库论坛由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未来城市研究院和城市规划研究院”联合发起的,跨专业、跨文化研讨城市以及城市发展等相关课题的交流活动。
第3期由城市规划研究院主办,三大智库、十位主讲嘉宾以“空间论道”为名,围绕“都市圈与城镇化”等话题进行了各自的分享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