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2017年11月18日至20日,以“持续发展,理性规划”为主题的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东东莞举行。作为国内城市规划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年度学术峰会和行业盛会,3天来,共进行了了1场全体大会、57场平行会议、1个专题学术调研,上百位专家学者、规划师登台演讲。在20日上午举行的自由论坛,专家学者围绕“文化线路与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活动座无虚席,吸引了不少规划界和文化界人士关注。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6163银河.net163.am、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年会自由论坛“文化线路与文化自信”邀请了多位行业内专家学者和协会大咖。嘉宾围绕着如何保护并活化利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国家地理风貌特征的文化线路,古为今用。将遗产保护与文艺复兴、精准扶贫、健康中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成为更具有当代社会价值的历史遗产,为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开辟新途径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此次论坛由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6163银河.net163.am院长蔡震主持。他认为,文化线路是重要的承载物质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发达国家的文化线路各有其特点,欧洲注重交流与体验,美国倾向教育与展示,日本强调保护和传承,而我国的文化遗存具有多元与多样化的特征,同时具有系统性与连续性及跨区域性。文化线路展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值得向下一代展示。
唐曦文先生介绍,自秦汉代修建以来,南粤古驿道已经成为历史上广东与内陆社会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规划提出了重点构建粤北秦汉古驿道文化线路、西江古驿道文化线路、肇雷古驿道文化线路、北江-珠江口古驿道文化线路、东江-韩江古驿道文化线路、潮惠古驿道文化线路六条文化线路的建议,探索运用了动态、系统的文化线路综合规划新方法,提出并实施了“文化+”、户外运动、文化旅游、主题旅游等方式,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博导汪芳女士则从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的关系角度,提出了“文化景观安全格局”的概念及相关实践。汪教授指出,文化线路研究和实践需要考虑其整体性,是代表一种在传统单体、街区和城镇尺度保护的基础上,寻求区域、跨区域保护思路的突破。在目前的规划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区域性的保护理念。
对于古驿道遗产如何保护与活化这一话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系副主任尤涛教授以陕西宝鸡秦蜀古道为例,从保护措施和活化等方面,分享了相应观点,提出了“串点成线”开辟线路等组织形式,结合相关近现代史迹开发利用对文化线路资源进行全方位活化的建议。
随后,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规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赵中枢先生;广东省住建厅总规划师、学会理事、控制性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永洁女士;学会理事、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董卫先生;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教授,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邱衍庆先生;珠海市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田建华先生;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珠江三角洲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任庆昌先生分别围绕南粤古驿道建设中价值重塑的感受,美国国家公园体系规划对南粤古驿道规划的启示,文化线路的发展,文化线路跨区域协同规划管理的思考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在4个多小时的讨论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蔡震先生在最后的总结中强调,通过文化线路的整合得到新的解题思路,是实现找回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化线路的关注、保护与活化,使规划真正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也呼吁各方力量能够投入文化线路的挖掘整理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