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中提到大量前沿技术,在太赫兹、认知计算、量子技术、分子育种、组织工程等名词面前,连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都显得落伍。
笔者认为,雄安之“未来”,并不仅体现在上述新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上。从城市演进的趋势上,《纲要》重在描绘未来城市的方向,为全球贡献了独具华夏特色的中国方案。
数千年来,居于城市中心位置的,从来都是特权——西方之神庙、教堂、王权,东方之皇宫、庙堂、衙署,最近数百年来,则是资本。第一次占据城市中心的,是宗教:帕特农神庙之于雅典(B.C. 400)、巴西利卡之于罗马(B.C. 100);第二次占据城市中心的,是王权:卢浮宫之于巴黎(A.D. 1200)、故宫之于北京(A.D. 1400)、皇居之于东京(A.D. 1900);第三次占据城市中心的,是资本:荷兰证券交易所之于阿姆斯特丹(A.D.1600)、华尔街之于纽约(A.D. 1800)、陆家嘴之于上海(A.D. 2000)。
凡此种种城市,从未将人民放在中心的位置。但是,雄安展示的未来方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纲领。这座未来之城追求的不是金钱、权力和欲望,而是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幸福、人类的自由。
雄安也有地标性建筑群,但其载体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打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中苑”。并且,“中苑”的载体主要功能不是权力中心,而是承载科技进步和新技术探索——是人民新生活、科技新成就、商业新模式的试验田和孵化园。
图1:“中苑”的格局(图片来源:根据《纲要》配图改绘)
城市风貌的营造哲学,也充分反映了秩序规整、灵动自然的“中华风范”。空间组织上,体现在建筑高度、路网密度、街道尺度等方面,建筑单体上,材料、色彩、质感等亦有所系统考虑。
建筑高度上,对照总书记强调的“不建高楼大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的要求,笔者认为雄安起步区的范围内,新建筑绝大部分将以多层为主,最高有可能出现少量9-12层的小高层,只有在个别点状区域——如五组团中心的轨道站点处,才会有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
路网密度上,雄安较北京要高得多(北京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约为4km/km2 注:数据来源:cityif,寻路北京——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规划实施)雄安起步区则要求在10-15km/km2,较高的路网密度可以有效降低机动车对慢行交通的干扰,维持更好的交通秩序,并兼顾可达性的提高。
图2:雄安新区路网密度(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街道尺度上,将会更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笔者认为,雄安的街道与建筑之间不会是生硬的边界,而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开放和便利。街道的断面设计将以慢行交通需求为核心,机动车道的数量和宽度会受到严控。
第五立面是《纲要》中的亮点之一。雄安的建筑高度已经明确,不会高楼林立,这为沿袭中华传统建筑形制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对屋顶形式的系统规划,雄安将有别于大部分的现代城市,充分展现出传统城市的丰富层次和优雅韵律。
图3:现代城市屋顶(图片来源:http://www.huitu.com/photo/show/20130610/223310643200.html?from=nipic)
图4:传统古城屋顶(大研古城)(图片来源:http://pic4.nipic.com/20090920/455997_215242059824_2.jpg)
图5:雄安的第五立面(图片来源:http://tv.cctv.com/2018/04/22/VIDEyaxH41JYJWfDnr0S9sSD180422.shtml)
总体而言,雄安要展现给世界的,是城市未来的样子,大到城市营造哲学、中到街区组织手法、小到建筑庭院形制,无不体现中华智慧、华夏匠心,这将成为我国未来新城建设的指南。
雄安新区作为区域乃至全国新时代最为重要的发展极,承载“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理念上可学习借鉴之处众多(详见五大信号)。但是,也正是由于其高规格的定位,一些要点难以完全复制。
例如,在新区的管控范围上,除辖区1770平方公里外,《纲要》明确提出要“做好与周边区域规划衔接,加强新区及毗邻地区管控”。所谓“毗邻”,即为陆地接壤之地。笔者认为,雄安新区周边接壤地区将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统筹管控:第一层接壤乡镇25个,平均外围管控地区宽度约6-8公里,面积约1330平方公里;第二层为所接壤的9个区县及邻近的保定市区、蠡县,管控区范围约为6650平方公里。
图6:雄安新区外围毗邻乡镇及毗邻区县示意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通常情况下,城市新区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周边区域是其直接腹地,接受辐射。但雄安的空间管控要求更为严格,严防曾经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周边出现的“贴边连片发展”现象。从这一点上看,其他地区应重在参照雄安协同发展的思想,但对周边地区的管控和统筹方式需要另行探索。
雄安新区水体、淀泊、洼地众多,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与一般地区的平原造城形式不同,起步区范围内存在5-10米的明显高差。为用好地表高差、统筹考虑白洋淀蓄水等问题,雄安有条件通过更多针对性强的技术手段,建立三维立体交通和城市系统。
图7:雄安新区及起步区高程示意(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考虑到一般城市不具备雄安级别的资源统筹力度和专用技术能力,在城市选址、立体交通、地下空间等方面需因地制宜,不能照搬雄安做法。
在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上,由于雄安相当于具有副省级行政管理权限(对标深圳),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必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开放性。目前,《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已启动编制,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雄安将会很快推出涵盖地方立法、专业技术规范、建筑与城市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搭建起完整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在仔细研读、认真学习《纲要》的同时,还需理清发展思路,尊重发展规律,选择与本地区更为匹配的理念、方法、措施,加快实施建设,推动区域发展。
虽然雄安新区规格高、思路新、力度大、资源强,但主要规划理念和方法仍有大量可参考之处。笔者梳理了《纲要》中的五大信号,供交流探讨。
信号一:生态+绿色
高频词划重点┃ 生态(93)+环境(56)+绿色(38)+自然(25)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 “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绿色智慧新城”等思想和要求在《纲要》中层出不穷。特别是,《纲要》突出强调“生命共同体”,强调在雄安要“淀水林田草”统一保护、统一管理。这一理念来源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写入了十九大报告,并且进一步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必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首要地位。
深圳是全国最早建立生态控制线制度的城市,其生态控制线管控用地面积约占全市域用地的50%。与深圳相比,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并强调“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与深圳“抢救型”生态红线有根本区别。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在以白洋淀为核心先期划定后,还将扩大到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这真正是“生态优先”的革命性规划思路,与一些城市“先选择开发建设用地,再挤出剩余空间作为生态保障”的做法全然不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8: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图片来源:http://www.szpl.gov.cn/xxgk/tzgg/csghgg/201307/t20130709_80497.htm)
图9:雄安新区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图片来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以雄安为样板,“生态优先”思路将成为其他新城、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新城新区——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建设的首要原则。一批正在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新城、新区将会对标《纲要》,在对自身总体规划进行再梳理的基础上,加速催生全新的国土、区域和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生态空间不再是城市的“底线”,而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前提”,生态价值判断将会处于空间规划体系中最高优先级。
信号二:创新+特色
高频词划重点┃ 创新(66)+特色(41)+开放(29)+高端(18)
名为“新区”,必有创新。《纲要》当中对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创新”基因,做出了百科全书式的示范:
城市形态: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开放、包容、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生态环境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平台、创新中心;金融创新业务;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创新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服务体系
民生服务:创新办学模式;创新社会保障服务;改革创新住房制度
要素供给:创新土地供应政策;创新人才人口管理
对外开放:创新开放政策;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
对“雄安式创新”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深入认识:
雄安规划与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怎么营造一个创新中心”(注:三联生活周刊,雄安新区可以复制吗?)。雄安的创新肯定是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笔者认为雄安创新主要体现在源头、动力、氛围和环境培育方面。
从《纲要》中提出的要求来看,虽然涉及许多技术创新的内容,但更多则关于创新模式、政策与制度。大多数领域的创新不是已经确定好的做法,而是为新模式的出现予以留白,保留充足空间,甚至留有问号都是可能的。毕竟,雄安建设是“千年大计”,有充分的创新、试错、调整的时空条件。
笔者认为,《纲要》所构建的创新体系,一方面在于以创新性的城市环境吸引新市民,并与京津二市相关上游产业进行联动,但更具重要意义的,应当是为河北产业环境注入创新动力。传统上河北省主要产业层次不高,雄安周边地区原有产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为主,即使在河北省内也属于较低水平。雄安的创新,将会更加关注对河北公共服务、主导产业等领域“雪中送炭”,加快升级换代,能够将京津二市的高端技术、优秀人才、成功通过雄安踏板,及时服务于河北各城市功能的总体提升。
信号三:智能+数字
高频词划重点┃ 智能/智慧(74)+数据/数字(35)+信息(21)
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七大任务中,“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是作为第一任务提出的,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纲要》中体现出的信号则并不重在商用,智能与智慧产业主要交由市场去做,应用则主要在城市运营、治理与服务领域,包括智能型公共设施、智能型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安全体系等。
特别是,新区启动区规模适宜、现状包袱轻,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信息通讯、交通组织、综合管廊等领域是智慧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最佳实践地区。而且,《纲要》里还提出“感知设施系统”,与传统的道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并列(原文: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感知设施系统)。在启动区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高度集成上述创新型的智能技术,如能建成,无疑将成为全球智能型城市标杆。
表1:《纲要》中创新与智能部分指标(图片来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除物质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划外,雄安的“数字城市”建设,也要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笔者认为,“数字城市”即为虚拟空间,与实体城市相对应,但其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类标准仍为空白。雄安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也即是这一标准的设立过程,做好雄安“数字城市”的规划,将会成为国内其他城市进行数字建设的“第二空间规划体系”的标准。
对雄安智慧城市建设的解读请参看链接:王鹏,对智慧雄安的解读及其对我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信号四:协同+统筹
高频词划重点┃ 北京(40)+协同/协调(38)+统筹(30)+京津冀(18)
雄安新区的设立,第一出发点即是协同北京,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纲要》中对这一要点进行了多次强调,在产业协同、交通联动、优质设施共享、生态格局统筹、规划实施保障等各个篇章均有涉及。
值得注意的是,除协同北京做好功能互补外,在河北省内,雄安新区还面临着做好与省会石家庄、周边城市(保定、沧州、廊坊)、冬奥会城市张家口的协同发展的任务。
从京津冀区域整体上看,雄安处于石家庄(省会)、唐山(经济强市)、张家口(冬奥会城市)三地的中心,同时也是保定、沧州、廊坊三市交界。雄安新区的设立,改变了区域中重心偏东、北的格局,对京津冀核心网络构建的意义重大。
图10:雄安新区与周边城市关系
图11:雄安新区对构建区域协同网络的重要性(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雄安的区域定位是明确的:既是北京的两翼之一,也是河北的两翼之一。可以看出,雄安兼具“疏解北京+强化河北”的双重属性,是将北京、天津优质资源导向冀中南区域的关键节点,是撬动冀中南加快发展的核心支点。
信号五:建设+规划
高频词划重点┃ 建设(178)+规划(98)
习总书记在多地调研时都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对于雄安新区的建设,更是提出“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的要求。《纲要》开宗明义也强调了雄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2015年2月中央提出建设新城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到2016年3月,通过1年的详细比选论证,才确定雄安选址。自2017年4月公布设立雄安新区,又经过1年,《纲要》才正式发布。这一系列的时间节点,彰显出规划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
可以肯定,《纲要》所明确的“1+N”规划体系中其他规划成果将陆续公布,构建起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规划体系。虽然这套体系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仍有很大可能对市县一级空间规划的编制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事实上,在技术层面,《起步区空间布局示意图》已经能够明显看出新的多规合一成果表达形式:居住及配套服务、综合功能为“生活”空间,就业及综合服务为“生产”空间,而城市公园、森林/田园/湿地为“生态”空间,以“三生空间”为核心,城市内部各类设施建设布局更加混合、灵活。
图12:起步区空间布局示意图(图片来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纲要》最后列出了《新区规划主要指标》。这份指标体系与常见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所区别:一是较高的示范意义,指标期限是2035年,对大部分尚未制定2035年规划的城市具有示范意义,较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相关指标有大幅提升;二是强调市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感受,如人均城市公园面积、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等属于“体验式指标”;三是一批新指标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如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贡献率、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等,将会成为其他地区效仿和学习的重点领域。
表2:部分指标类型对比研究(图片来源:根据《纲要》改绘)
综合《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建设要求和时间安排,笔者认为可以将未来雄安的规划建设的方向概括为:管控重原则、建设有标准、规划成体系。
片尾彩蛋
《纲要》明确将建的重大设施